习近平主席访乌:会见西北大学考古队员
乌兹别克斯坦当地时间18时15分(北京时间21时15分),习近平主席在塔什干会见了包含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丝绸之路研究院首席考古学家王建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究馆员梁云,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吴晨(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硕士毕业生)在内的15名在乌开展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中国考古队员。习主席与大家逐一亲切握手,详细寻问了每位考古、文保人员的单位和姓名,并在会见结束时与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北京时间6月2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乌兹别克斯坦。
在对乌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在乌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谱写中乌友好新华章》。
◆ ◆ ◆ ◆ ◆
署名文章中肯定了西北大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积极贡献:
中乌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人文交往一直是中乌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
早在2013年9月习近平出访乌兹别克斯坦期间,两国签署联合宣言,愿进一步加强和拓宽科技、文化、人文领域的合作。此后,一批中乌联合的考古和文物保护项目应运而生。这也是中国考古人第一次走到中亚,扛起考古铲,重走丝绸路。
西北大学于2013年底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经向乌国政府申报发掘计划获批后,双方组成国际考古队联合开展考古工作。目前,考古队正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部边陲的撒马尔罕城郊的一座墓葬进行发掘。
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搞不清,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去寻找的游牧民族该如何读音。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极为重要,和匈奴发迹、汉通西域、佛教东传有着密切联系的民族,如今念作“大月氏”。然而,不仅古今读音容易混淆,目前国际上对于月氏民族的考古研究也始终没有定论。西北大学王建新带领的考古队如今在乌兹别克斯坦,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寻找大月氏”。
王建新强调,“我们想通过中国境内的工作和在中亚的工作获取的资料,能够进行系统的对比,最终是一个互证。把系统的证据拿到全世界面前,解决这个国际学术界的重大问题。”
为了确定大月氏的栖息地,他们沿着大月氏当年的足迹,从我国新疆一路发掘到乌兹别克斯坦。2013年以来,这支不到20人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做了几年的大范围调查,新发现多处遗址,最终确定了大月氏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坐标。
王建新认为,“它应该在撒马尔罕以南的乌兹别克斯坦的南部,还包括塔吉克斯坦的东南部这个区域。去年,我们在撒马尔罕西南20公里处,选择了一处古代游牧民族的遗址——叫萨扎干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他同时提出了最终目标,“这个发掘仅仅是开始,我们还会在若干个遗址进行发掘,想系统地获得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古代游牧民族考古学的信息,来最终解决和确认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2015年10月6日,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孙立杰曾赴撒马尔罕看望慰问西北大学考古队员
信息来源/ 新华网 央广网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考古现场图片由文化遗产学院提供
编辑/ 李琛